名士达公司慈善新闻

志愿者注册数量多,真正参与活动者少之又少——我国志愿服务存在三方面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18 点击量:0

目前,社会中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开展的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但志愿服务毕竟在我国起步晚,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

志愿者注册数量多,真正参与活动者少之又少——我国志愿服务存在三方面问题

10月19日,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组织开展“守望相助、共话发展”主题研讨会。 主办方供图

陈志斌指出,我国志愿服务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志愿者注册数量多,真正参与活动者少。

北京现在注册志愿者有近千万人,但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很少,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剥开外壳,大多是各种形式和利益推动下的志愿者注册,有名而无实。

据统计,能真正从事过志愿服务年超过20小时的志愿者仅占总注册人员的20%左右,这种形式下的志愿服务体系一旦形成规模且长期发展,就会造成志愿服务群体发育成为“虚胖体质”,也将导致慈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人员,只停留在“数字化”的严重后果。

二是“一时兴起、领导意愿、组织要求”等状态下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事业秩序混乱。

在陈志斌看来,很多所谓“公益慈善人士”实则连“公益 慈善”的区别都没弄清楚;好多志愿者不清楚他所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具备什么工作技能,仅凭一腔热血、一时兴起,这种行为极易导致好人好心办错事,甚至是办坏事。

还有很多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运管机构的“领导”在制定、策划、实施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考虑国情、市情和现有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领域的现状,生搬硬套“国际化、品牌化”慈善公益活动,注重表面作用,不考虑实际效果,大搞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大跃进”,极易导致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的不健康发展,甚至是恶性发展。

三是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运管机构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很多官方主导主办的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大多存在“一人多职,多方兼职”现象,他们既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又是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甚至有些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都成了安置退休干部的场所。在这样的现象下,则普遍存在“活动搞不好”,“活动不想搞”,“活动很难搞”和“活动不会搞”的问题。

“大多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展仅凭个人喜好、领导意愿,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随意性太强。”陈志斌说,好多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的研究机构信奉“拿来主义”、“外来主义”,对志愿服务和慈善公益活动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实际参与互动,“办公室式理论”层出不穷,误导着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很多民间自发形成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机构的运管人员,做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初衷只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几乎没有把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当成一种事业去做;甚至于有些民间机构的运管人员,把做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自我标榜、自我美化或用于赚钱的工具。

“在某次召开的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组织研讨会上,我竟然发现了有近四分之一的机构负责人,是由我会走出去的‘人才’,甚至我以前的司机竟成了某公益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上面授课的‘专家’也是从我单位工作半年不到,就自己出去创办慈善公益机构的。”陈志斌说:“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都快成了北京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机构的‘黄埔军校’。但实际上,我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慈善公益活动需要从亲近政府转移到亲近政策

陈志斌认为,要推动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从亲政府到亲政策的战略转移。

强化不依靠政府而要依靠政策与市场过日子,充分发挥本会作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紧密联系所辖所属的各二级组织,依靠市场,用足政策,孵化和带出一批批符合政府、社会、社区所需要的专业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的机构。

其次,从自主化发展向多元联盟化发展的转型。

全面围绕公共慈善义工服务、专业慈善义工服务、救助慈善义工服务、项目慈善义工服务、文化慈善义工服务五个活动开展板块,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十、百、千”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再次,希望荐贤引才,推荐、引进社会名流贤达、政府名人、有爱心的企业家,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奉献精神的慈善义工,凝才聚智,培育人才,为慈善公益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此外,推动成立中国慈善义工联合会和北京慈善义工发展服务基金。希望更多的 有识之士以身作则,带头推动慈善义工事业的良性发展。一起集聚正能量,众志成城,让中国梦早日得以实现,让中国心变得更加温暖,让中国情洒满人间。